世异则事异,事异则备变。当前安全生产监管领域,多重困境交织。基层监管“小马拉大车”,检查往往“走马观花”;隐患排查大多依赖“老经验”,常常是“事后诸葛亮”;专项检查过频,企业疲于应付,却抓不住重点;企业安全责任“上热下冷”,现场管理流于形式;有关部门监管手段滞后,难适配新技术新工艺发展;跨部门协作“数据打不通、预案不衔接”。近日,国务院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发布,为破解难题提供了一把“金钥匙”。
人工智能(AI)不仅是企业安全管理“助手”,更是政府监管“利器”。对企业而言,其“全程感知”如同“千里眼”,能实时捕捉各类关键数据;“深度学习”恰如“老工匠”,从海量数据中探寻安全规律。对政府监管而言,其优势更加多维。监管者遇到陌生工艺时,智能体可以“专业补位”,调出“风险点+合规标准”;“风险动态画像”实时更新企业风险等级,助力“紧盯高风险”;“检查轻量化”智能整合各类要求,为每家企业定制专属检查清单,避免重复检查;“监管效果回溯”则可以评估监管盲区,指导工作调整。
大势所趋,AI将通过优化企业安全管理、革新政府监管方式,赋能安全监管体系。
在企业安全管理层面,AI变“被动整改”为“主动防控”。工厂里,AI采集并分析数据,识别风险、排查隐患,以预防性维护避免事故发生。建筑企业以AI关联“培训—设备—作业”数据,如果安全培训不足或不达标人员上岗,系统会自动锁停,倒逼安全责任落地。借助物联网采集演练、整改数据,企业建立“全流程溯源档案”,让应急预案从“纸上谈兵”变为“实战指南”。
在部门监管层面,AI将推动监管从“人海战术”迈向“精准高效”。除智能体“专业补位”“检查轻量化”“风险动态画像”等外,“线上监管平台”将发挥重要作用。通过接入企业数据,实现穿透式风险分析,实现“机器站岗、人管异常”,将隐患扼杀在萌芽中;智能核验整改报告与培训记录,一旦察觉“照片重复、签到伪造” 等问题,立即触发复核,杜绝“虚假整改”;结合区域数据生成“行业风险图谱”,针对共性隐患推进专项整治。
更关键的突破在于跨部门协同,AI让“九龙治水”变“攥指成拳”。在以往事故处置中,应急管理、消防、生态环境等部门数据不通,常常延误战机。通过建立AI“全域协同平台”打破壁垒,数据在部门间同步,各部门适时联动,形成闭环,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协同。
迎接这场变革,我们需要秉持开放而审慎的心态。一方面,需明晰人工智能价值导向是“赋能”而非“替代”。它让企业摆脱繁冗记录,聚焦安全风险管控;助政府提升监管效能,落实精准监管。另一方面,也需警惕“技术万能”倾向。AI决策要防范被“数据偏见”左右;算法需要定期更新优化,避免刻舟求剑式的僵化;更要守住数据安全底线,防止企业商业机密与监管信息泄露。
人工智能“重塑”安全监管体系要落地生根,需四措并举。其一,深化政企研协同开发,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、搭建对接平台,推动人工智能企业与生产企业组建“场景实验室”,并通过“反馈—迭代”机制持续优化;其二,夯实“数据底座”,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,推动监管部门之间、政府与企业之间数据互联互通,打破“数据孤岛”;其三,完善保障制度,出台人工智能监管应用规范,保障信息安全;建立容错机制,对技术局限导致的问题从轻追责或免责;其四,开展“场景化培训”,让从业人员人人会用、人人善用AI;在高校开设“安全监管+人工智能”交叉专业,建强人才梯队。
人工智能为安全监管带来的,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迭代升级,更是监管体系的深度重塑。唯有顺势而为、有的放矢、深化协同,方能建成“企业主动防控、政府精准监管、部门高效协同”的安全监管体系,筑牢安全屏障,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。
附件: